记得以前看古装片,印象最深的就是就是某某某书生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环节, 科举考试是古代学子进入仕途的重要环节。古代的考试现场是怎么样的?考试都考哪些内容?古代人如何作弊? 就在陕西蒲城,一座清代考院博物院为我解惑了,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一百多年前千万学子曾经寒窗苦读并参加科举的场景。 而今天的这里,已经变成了清代考院博物馆,科举考试是中国的重要文化之一,接下来,就跟我一起去看一下清代人是怎么考试的吧。
清代考院
如果不是快下高速的时候看到清代考院的标识,我还不知道蒲城有这么一个地方呢,考院两个字瞬间吸引了我的好奇心,便决定立即打开导航前往。清代考院全称为清代考院博物馆,位于陕西渭南蒲城县东槐院巷17号(百度地图上显示为中山街),考院其实有两个入口,如果是自驾来这里的话我个人建议从南口进入,因为门口停车相对比较方便,而且门头更古一些,走进去更有仪式感。考院旁边在拆迁,小巷地上有些脏,又是雨后,环境显得非常破旧,考院标志性的清代门头在一片建筑中非常显眼。
考院正门
考院门口的拴马石
门口遥望考院中轴线
接下来,就跟我一起进入清代的考场吧。
考院环境
如今的考院前身,是曾经蒲城县知县张荣升自掏腰包买的民居后修建成的考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同州府考生每年考试时都要搭建棚子考试所带来的不便,另外一个方面,在不考试的时候,这里也可以作为上级巡抚视察时下榻休息的地方。
跨进大门,雨后的青石板泛着光,一种古朴的气息飘来,整个考院占地6200平米,坐北朝南式建造,现在存在的建筑以中轴线两边以此是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官厅(议事厅)论秀堂、浴室院、东西厢房、内室、耳房等。当然,屋内原来的环境早已不存在,里边已经改成了博物馆,摆放着各种和考试有关的文物及文献资料。
雨中的考院
那天去的时候下着大雨,红色的标有清代考院LOGO的灯笼配着清代建筑让人有种天青色等烟雨之美。这样的建筑能保留至今,是经过大规模修整的,木门上的雕刻,各种题字,处处都体现了当年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色彩。
考院整体分了三个大板块,一个是文科举考试展,一个是武科举考试展,还有一个是考院的小广场
在现代,如果你不上学,还可以通过经商、创业、甚至去买彩票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是在古代,因为人群的三六九等,如果你出生于普通人家,也许你一辈子都只是种地的普通人,永远变不成达官贵人。可是科考考试的出现,让所有人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刚进大门后,两排的房内便展示了清代文科举相关考试的文物和文献记载。
赶考路上的学子们
科举制度最早最早发源于汉代,在明清时最兴盛。科举制度与整个封建社会一起发展了一千三百多年,还被西方人戏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1300多年间,科举考试为中国选拔了大量人才,也使得社会中很多中下层的平民有了进入上层社会、施展才华的机会。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各个国家的考试制度都是学英国的,殊不知,现在的英国考试制度,可是从我们的中国老祖宗这里学过去的!作为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的蒲城考院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真人再现”的考试场景
“真人再现”的考试场景
枪手文章
古代人考试也是要作弊的,在一个展厅里就展出了几篇枪手为原考生写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在当时,最高级的考试是殿试,但是想参加殿试可跟打游戏一样要一点一点升级,最基本的是先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那时候的考生称未童生,童生考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便是我们俗称的秀才),而蒲城考院,在当时主要就是用来举行县试、府试和院试的地方
现场展示的考生试卷,字可真好看呀
既然“打怪升级”这么辛苦,那么自然而然就有人想要走捷径了,那就是作弊。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高科技,大家用的最多的作弊方法就是夹带(就是带小抄),将《四书》《五经》等字体放小,然后缝到衣服里啊,鞋里啊,或者是头发里。为了防止当时的考生作弊,设计了比如回避制、复试制、弥封制、处分科场作弊者等措施,后来又设置了糊名法,就是将考生的名字挡住,不让批卷者认出写卷人,这样即使你收买了批卷人也没办法给你加分了。
枪手文章的翻译文
考院里还收藏了一个特殊的文物-夹带,是用老鼠的胡须蘸着油墨写成的,长约70厘米,宽8厘米。
伦秀堂
跨过东西厢房,进入伦秀堂,考院的展示风格就从“柔”变成“钢”了,这里是古代武科举的考试展。
武不输文
最早的考试只有文举,就跟我们现在考数理化一样,后来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她创造了武举制度(就跟我们现在的体育考试一样)。武举由当时的兵部主持,当然,当时的武举不是只考武力,国家可不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后来宋代规定,武力考试之外还要考你的军事策略能力。后来到了清代,国家更重视武举,因为清朝统治者都是游牧民族出身,善于骑射,国家的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也导致当时民间习武之风盛行。
泥塑还原了武举考试现场
中国古代崇尚文治武功,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文武双全便是才人,文举考试是为了选拔治国之人,而武举的考试便是为了选拔军事人才。当时武举考试者称为武举人,武举第一便是武状元。文维护社会和平,武保护国家安定,在今天的世界各国,这是这样治国的,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也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创造能力啊。
“真人再现”武举考试现场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传统的冷兵器已经不适宜新的战争,弓箭已经打不过大炮,然而清朝的官员们墨守成规,竟然继续武举考试选拔冷兵器人才。在光绪24年举行了中国最后一次的武举考试后,以后的武举本来要改成枪炮考试的,可是一直未能实行,后来武举被废以后不过10年,清朝便灭亡了。
庭院
穿过武举展示厅,便是东西官厅了,东官厅是一个多媒体展示厅,而西官厅是一个实景展示的批卷现场(看不清两个官员在做什么,应该是在商量试卷情况吧)。
西厅的孔子像,被人仍满了钱币
不知道俩人在商量什么。。
从这里继续向北走是售卖博物馆文创的地方,从北门可以直接出去。注意!出去之后是需要再次购买门票的,如果你不是开车来的话,可以从这里出去在正街转一转,如果在南门有停车,还是原路返回吧。
科举制度不像我们现在的高考,高考完了还要继续上大学,而科举更像是公务员考试,考过了就直接去当官了,所以他是改变古代底层人命运的唯一方式。在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从此考院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里后来被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再后来,这里还成了中共蒲城县的秘密办公地点,直到1997年被文物局接管后变成了考院博物馆。
像不像高考时的你?
西广场是举行活动的地方
目前考院是国家3A旅游景区,也感谢蒲城县保留了这么好的一个“文物古迹”,这里作为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考院童生场所,肩负着宣传、教育、传承历史、传播文明等重要职能。我强烈建议你周末来这里转转,蒲城有很多历史,除了考院,旁边还有杨虎城旧居和林则徐旧居,都是感受历史的好地方。
点击下面图片可了解详情及报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编辑处理,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记得以前看古装片,印象最深的就是就是某某某书生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环节, 科举考试是古代学子进入仕途的重要环节。古代的考试现场是怎么样的?考试都考哪些内容?古代人如何作弊? 就在陕西蒲城,一座清代考院博物院为我解惑了,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一百多年前千万学子曾经寒窗苦读并参加科举的场景。 而今天的这里,已经变成了清代考院博物馆,科举考试是中国的重要文化之一,接下来,就跟我一起去看一下清代人是怎么考试的吧。
清代考院
如果不是快下高速的时候看到清代考院的标识,我还不知道蒲城有这么一个地方呢,考院两个字瞬间吸引了我的好奇心,便决定立即打开导航前往。清代考院全称为清代考院博物馆,位于陕西渭南蒲城县东槐院巷17号(百度地图上显示为中山街),考院其实有两个入口,如果是自驾来这里的话我个人建议从南口进入,因为门口停车相对比较方便,而且门头更古一些,走进去更有仪式感。考院旁边在拆迁,小巷地上有些脏,又是雨后,环境显得非常破旧,考院标志性的清代门头在一片建筑中非常显眼。
考院正门
考院门口的拴马石
门口遥望考院中轴线
接下来,就跟我一起进入清代的考场吧。
考院整体环境
考院环境
如今的考院前身,是曾经蒲城县知县张荣升自掏腰包买的民居后修建成的考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同州府考生每年考试时都要搭建棚子考试所带来的不便,另外一个方面,在不考试的时候,这里也可以作为上级巡抚视察时下榻休息的地方。
跨进大门,雨后的青石板泛着光,一种古朴的气息飘来,整个考院占地6200平米,坐北朝南式建造,现在存在的建筑以中轴线两边以此是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官厅(议事厅)论秀堂、浴室院、东西厢房、内室、耳房等。当然,屋内原来的环境早已不存在,里边已经改成了博物馆,摆放着各种和考试有关的文物及文献资料。
雨中的考院
雨中的考院
那天去的时候下着大雨,红色的标有清代考院LOGO的灯笼配着清代建筑让人有种天青色等烟雨之美。这样的建筑能保留至今,是经过大规模修整的,木门上的雕刻,各种题字,处处都体现了当年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色彩。
考院整体分了三个大板块,一个是文科举考试展,一个是武科举考试展,还有一个是考院的小广场
科举史话-文科举考试展
雨中的考院
在现代,如果你不上学,还可以通过经商、创业、甚至去买彩票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是在古代,因为人群的三六九等,如果你出生于普通人家,也许你一辈子都只是种地的普通人,永远变不成达官贵人。可是科考考试的出现,让所有人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刚进大门后,两排的房内便展示了清代文科举相关考试的文物和文献记载。
赶考路上的学子们
科举制度最早最早发源于汉代,在明清时最兴盛。科举制度与整个封建社会一起发展了一千三百多年,还被西方人戏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1300多年间,科举考试为中国选拔了大量人才,也使得社会中很多中下层的平民有了进入上层社会、施展才华的机会。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各个国家的考试制度都是学英国的,殊不知,现在的英国考试制度,可是从我们的中国老祖宗这里学过去的!作为清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的蒲城考院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真人再现”的考试场景
“真人再现”的考试场景
枪手文章
古代人考试也是要作弊的,在一个展厅里就展出了几篇枪手为原考生写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在当时,最高级的考试是殿试,但是想参加殿试可跟打游戏一样要一点一点升级,最基本的是先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那时候的考生称未童生,童生考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便是我们俗称的秀才),而蒲城考院,在当时主要就是用来举行县试、府试和院试的地方
现场展示的考生试卷,字可真好看呀
既然“打怪升级”这么辛苦,那么自然而然就有人想要走捷径了,那就是作弊。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高科技,大家用的最多的作弊方法就是夹带(就是带小抄),将《四书》《五经》等字体放小,然后缝到衣服里啊,鞋里啊,或者是头发里。为了防止当时的考生作弊,设计了比如回避制、复试制、弥封制、处分科场作弊者等措施,后来又设置了糊名法,就是将考生的名字挡住,不让批卷者认出写卷人,这样即使你收买了批卷人也没办法给你加分了。
枪手文章的翻译文
考院里还收藏了一个特殊的文物-夹带,是用老鼠的胡须蘸着油墨写成的,长约70厘米,宽8厘米。
科举史话-武举考试展
伦秀堂
跨过东西厢房,进入伦秀堂,考院的展示风格就从“柔”变成“钢”了,这里是古代武科举的考试展。
武不输文
最早的考试只有文举,就跟我们现在考数理化一样,后来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她创造了武举制度(就跟我们现在的体育考试一样)。武举由当时的兵部主持,当然,当时的武举不是只考武力,国家可不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后来宋代规定,武力考试之外还要考你的军事策略能力。后来到了清代,国家更重视武举,因为清朝统治者都是游牧民族出身,善于骑射,国家的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也导致当时民间习武之风盛行。
泥塑还原了武举考试现场
中国古代崇尚文治武功,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文武双全便是才人,文举考试是为了选拔治国之人,而武举的考试便是为了选拔军事人才。当时武举考试者称为武举人,武举第一便是武状元。文维护社会和平,武保护国家安定,在今天的世界各国,这是这样治国的,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也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创造能力啊。
“真人再现”武举考试现场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传统的冷兵器已经不适宜新的战争,弓箭已经打不过大炮,然而清朝的官员们墨守成规,竟然继续武举考试选拔冷兵器人才。在光绪24年举行了中国最后一次的武举考试后,以后的武举本来要改成枪炮考试的,可是一直未能实行,后来武举被废以后不过10年,清朝便灭亡了。
东西官厅
庭院
穿过武举展示厅,便是东西官厅了,东官厅是一个多媒体展示厅,而西官厅是一个实景展示的批卷现场(看不清两个官员在做什么,应该是在商量试卷情况吧)。
西厅的孔子像,被人仍满了钱币
不知道俩人在商量什么。。
从这里继续向北走是售卖博物馆文创的地方,从北门可以直接出去。注意!出去之后是需要再次购买门票的,如果你不是开车来的话,可以从这里出去在正街转一转,如果在南门有停车,还是原路返回吧。
继往开来
科举制度不像我们现在的高考,高考完了还要继续上大学,而科举更像是公务员考试,考过了就直接去当官了,所以他是改变古代底层人命运的唯一方式。在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从此考院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里后来被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再后来,这里还成了中共蒲城县的秘密办公地点,直到1997年被文物局接管后变成了考院博物馆。
像不像高考时的你?
西广场是举行活动的地方
目前考院是国家3A旅游景区,也感谢蒲城县保留了这么好的一个“文物古迹”,这里作为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考院童生场所,肩负着宣传、教育、传承历史、传播文明等重要职能。我强烈建议你周末来这里转转,蒲城有很多历史,除了考院,旁边还有杨虎城旧居和林则徐旧居,都是感受历史的好地方。
点击下面图片可了解详情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