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苦驴子户外旅行网
客服热线: -

苦驴子户外旅行网

www.shiyanhuwai.com

客服热线 -

醉美千户苗寨,听一曲西江故事 [复制链接]

绿叶 418 1
绿叶
话题: 6
回复: 7
楼主
本话题最后由 作者 于 2019-07-31 19:13 编辑

苗寨印象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上千座苗族特色吊脚楼从山上一直蔓延到山脚,铺天盖地,徐徐展开。就如同一颗黑色的宝石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拥着藏不住的美。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颇为壮观。吊脚楼下层用来关牲口或当堆放物品,上层通风、防潮,用作客厅和居室。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这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初遇苗寨的好印象,当然不仅只是吊脚楼哦,还有美丽的苗族姑娘!

 

苗族姑娘

为什么西江出美女,这里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西江是由四个行政村寨组成的,而四个寨中是互不通婚的,寨上规定女儿必须外嫁,媳妇必须是其它地方接过来的,否则,男女都会受到家庭的惩罚,他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优生优育的这个道理了,从这个角度看,苗族也是一个聪明并美丽的民族少数,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当然,传统的苗族服饰和配饰都给姑娘们增色不少。银饰就是苗族女子不可缺少的饰物,银梳、银花、银雀、围腰链、耳环、响铃、银角等银饰品,工艺精巧,造型古朴,纹理细密,代表了苗族银饰工艺的最高水平。

听当地人说,每一位待嫁的苗家女子,其父母必定要准备好一整套盛装,严格来说,搭配盛装的银饰最重可多达6公斤!

这里就要说到苗族的民俗风情,除了婚嫁的习俗,还有大家津津乐道的“酒文化”。

大清早的,热热闹闹的队伍就摆开了阵势,这里在进行的是“拦门酒”的表演。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礼节,以此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拦门的时候,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客人们每人都需要喝上一碗、两碗或者一口、两口才让进寨子。

拦门酒表达的是苗家人的心诚和敬意,就像酒一样浓烈,也山泉一样清纯。而当拦门的时候,如果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

拦门酒用的酒一般都分为两种,一种是包谷酒,这是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酿造的。一般人喝完以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一般都是男人喝。另一种就是糯米酒,苗家人也叫甜酒,这种酒是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圆颗糯米为原料,由妇人专事酿制而成。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

拦门酒通常都伴着极具苗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如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锦鸡舞等……来到这里,就会和当地人一起融入到浓浓的民族文化中。

 

漫步街头

热闹的菜市场,老奶奶的眼里充满了期盼!走近了看,还有一丝丝的心疼。

不知不觉,漫步到了博物馆,这是一个露天的博物馆。里面展出了以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族医药、建筑、巫文化宗教信仰为主要内容的展品。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的展示了苗族的历史和智慧,是了解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也是进行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地。

这里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博物馆边上的“嘎歌古道”!门口热情的小伙子已经在欢迎我们了。

所谓“嘎歌”在苗语里的意思就是:小巷子。果然,穿过布满油纸伞的一条小路,我们直接前往了“古歌堂”。

2006年,苗族古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古代苗族人民生活的瑰丽画卷,也是集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等为一体的苗族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神话色彩......从开天辟地,铸日造月,万物生长,洪水滔天,祖先迁徙,社会制度,只要能唱的他们就会欢快的唱出来!

 

醉美梯田

苗族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而“苗”这个字就是下面一个“田”,上面一个“草”字头,田里种草便是种稻谷,因此,这个民族便称之为“苗”,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

走过知名的风雨桥,在右手边的这个山谷便是西江的田园区,面积为24公顷,海拔在850米到900米之间,这里土地肥沃,水量充足,西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田种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西江人。 而我更愿意称之为“醉美梯田”,一片绿意盎然!

每一个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游方坡”,或“游方坪”。节日一到,母亲为女儿做花衣,父亲存钱打首饰,把女儿打扮起来去“游方”。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用吹口哨、木叶、夜箫、芦笙或唱山歌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出门。

多次的“游方”后,双方互相了解出,小伙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访。这时,姑娘对小伙子表现出特殊的爱慕,女方父母杀鸡宰鸭,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这时的山歌情深意切,即意生情,现编现唱,随口对唱,订立婚约,交换信物。是一种难得情怀!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600多年前,苗族的一个分支西氏族迁徙到这里,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西氏族“江”通“”,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苗族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而“苗”这个字下面一个“田”,上面一个“草”,田里种草便是种稻谷。




苗族种植水稻最早是在九千至一万年前,当时苗族的先民生活在长江、黄河入海口的江浙一带。考古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文化遗址,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颗粒,以及木质的干栏式建筑。


苗族的村前寨后都有枫树,因为枫树是苗人自古以来崇拜的图腾树,也就是祖神树。




苗族把枫树比作祖先,因为在苗族的传说里,苗族创世祖先蝴蝶妈妈,就是从枫树心生出来的,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


苗族的村前寨后都有枫树,因为枫树是苗人自古以来崇拜的图腾树,也就是祖神树。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也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芦笙一般是用苦竹做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其中又以贵州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芦笙节一般规模宏大,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据说十里开外,便能听到芦笙吹奏的声音。芦笙节约在每年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西江的美丽是多元的。游在西江,在街巷,在民居,在商家,在田间,在每天几场定时的苗寨歌舞演出中,你会发现许多穿着苗族服饰的姑娘和小伙子,当然也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年长男女。



也许已经分不清哪些是西江人,哪些是游客,但是你都会惊诧于在这样一个藏在大山深处只有1300多户7000多人的苗寨,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美丽和从容?




余秋雨在《以美丽回答一切》散文中写道:哪里美女最多,我没有做过认真比较,但是那次去贵州省雷江县的西江苗寨,实在被拥挤的美女团队镇住了。



 不少中原人士未到这些地区之前,总以为少数民族女孩子的美属于山野之美、边远之美、奇冶之美。其实西江苗寨女孩子美得端正朗润,反而更接近中华文明的主流淑女形象。如果不是那套银饰叮当的民族服装,她们的容貌,似乎刚从长安梨园或扬州豪宅中走出。



更让人惊讶的是,问起她们的家史血缘,她们都会嫣然一笑,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







评论请先登录注册
绑定手机
×
图片验证码